作者:周建理来自:蒲公英
药典山药片有没有“微酸,嚼之发黏”?
药典山药
本品为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oppositaThunb.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切去根头,洗净,除去外皮和须根,干燥,习称“毛山药”;或除去外皮,趁鲜切厚片,干燥,称为“山药片”;也有选择肥大顺直的干燥山药,置清水中,浸至无干心,闷透,切齐两端,用木板搓成圆柱状,晒干,打光,习称“光山药”。毛山药本品略呈圆柱形,弯曲而稍扁,长15~30cm,直径1.5~6cm。表面*白色或淡*色,有纵沟、纵皱纹及须根痕,偶有浅棕色外皮残留。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淡、微酸,嚼之发黏。山药片为不规则的厚片,皱缩不平,切面白色或*白色,质坚脆,粉性。气微,味淡、微酸。光山药呈圆柱形,两端平齐,长9~18cm,直径1.5~3cm。表面光滑,白色或*白色。……二氧化硫残留量照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法(通则)测定,毛山药和光山药不得过mg/kg;山药片不得过10mg/kg。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项下的冷浸法测定,毛山药和光山药不得少于7.0%;山药片不得少于10.0%。饮片……
评——
山药是一味常用药,这个药典编写起应当很成熟的,但就是一些新加的东西,往往是搞的一团乱糟。
山药原本是没有产地趁鲜切片。00版药典——
近两版收载了产地加工的山药片,由于是趁鲜切片快速干燥,可以免去用硫磺熏。从前的药典是记载了产地加工时用硫磺熏蒸的过程,所以产品毛山药和光山药都有“微酸”的口感。
按照规定格式,如果毛山药和光山药的口尝味道一样,后面光山药就不再写。
可是弄了个趁鲜切片的“山药片”就麻烦了。也许这位专家先生,不了解药典的编写格式,照抄上面毛山药的内容,写入了一模一样的“气微,味淡、微酸”。到了下面的光山药“气味”就还是按规定什么也没有写了。
如果单纯是格式问题,也仅仅是小的不严谨,只抄到“微酸”,后面的“嚼之发粘”他不抄了,不知为什么?
我与几位同仁的感觉是,微酸没能尝到,“嚼之发粘”还是有的。这是不是又又又……搞错了?这问题就严重了!
国家药典规定,趁鲜切片的山药片的含硫限量为10微克。远低于被硫磺熏过的饮片(微克/Kg)。所以,山药片不可以用硫磺熏,否则硫会超标的。但不用硫磺熏,酸味何来啊?
姜皮放在生姜项中,又不写出鉴别标准
网友又在吐槽了——
积雪草叶表面观显微药典(1)本品茎横切面:表皮细胞类圆形或近方形。下方为2~4列厚角细胞。外韧型维管束6~8个;韧皮部外侧为微木化的纤维群,束内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径向排列。髓部较大。皮层和射线中可见分泌道,直径23~34μm,周围分泌细胞5~7个。叶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均呈多边形;气孔不等式或不定式,上表皮较少,下表皮较多。
咱们看看这段描述吧:上、下表皮细胞均呈多边形;气孔不等式或不定式,上表皮较少,下表皮较多。
近乎50%双子叶植物叶都有这个特征!这位起草人做了制片了吗?还是看不明白片子瞎诌的?
我们也做了片子,看看积雪草叶表面有什么吧?
我不用多说什么,大家看看图就明白了。
这是表面的微性状,有毛茸。
显微如下:
请国家药典委的领导专家鉴定一下,偏光下几个发亮的是什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