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好吗61院士缘何上书推广转基因?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透露,今年7月,61名两院院士联名上书国家领导人,请求尽快推进转基因水稻产业化,再迟缓就是误国。而与两院院士鲜明支持态度相对应的是普通民众对于转基因的食品普遍的怀疑和恐慌。关于转基因的问题已经争论了很多年,然而分歧似乎是越来越大,那么61名院士为何还要上书推广转基因?许多中国民众拒绝接受转基因食品的原因又是什么?[详细]合规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毋庸置疑为什么人们难以接受转基因?毫无疑问,担心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是最主要的原因。按说,这本不该成为问题,因为转基因食品入市前都要经过严格的毒性、致敏性、致畸等安全评价和审批程序。目前,全球81%的大豆和棉花都是转基因产品转基因食品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从而形成的可以直接食用,或者作为加工原料生产的食品。1946年,科学家首次发现DNA可以在生物间转运。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在美国成功培植。1992年,中国首先在大田生产上种植抗*瓜花叶病毒转基因烟草,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商品化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1994年,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允许转基因番茄在市面销售。此后,抗虫棉花和玉米、抗除草剂大豆和油菜等10余种转基因植物获准商品化生产并上市销售。截止2012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约1.7亿公顷。按照种植面积统计,全球约81%的大豆、35%的玉米、30%的油菜和81%的棉花是转基因产品。经过审批的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食品同样安全转基因食品安全吗?这是围绕转基因食品最重要的一个疑问。然而,这个问题并不能用安全或不安全简单回答。转基因是一种技术,这种技术可以作用于不同的对象,不能笼统的判定转基因食品安全与否,而要针对每一个具体的产品进行安全评估。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每一种转基因食品在上市之前都必须经过相当严格的安全评估。这种安全评估不仅涉及食品自身的使用安全评估,还包括该种作物种植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环境安全评估。只有安全性等同或高于非转基因食品的转基因食品才能通过安全评估。换言之,经过审核评估获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跟相应的非转基因产品一样,无需过度担忧。至于有人质疑现有的评估手段不足以检测出转基因食品的潜在问题,这种未知风险不仅转基因食品存在,非转基因食品同样不可避免。中国民众为何拒不接受转基因?相关的调查显示,中国普通民众中至少有七成认为转基因食品有害而拒绝购买和食用。不只是中国,转基因食品在欧洲和美国也遭遇过类似的抵制,只不过中国的原因更加特殊和复杂。在一个公信缺失且监管不够的社会中,当*府、企业、专家站在一起时,人们非但不能诚心信服,反而容易陷入利益勾结的阴谋猜测中。民众对转基因的不信任,本质是缺乏对*府-专家系统的信任从技术层面出发,转基因作物作为农业生物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否安全应该回归为一个科学问题。这意味着讨论的话语应该是科学的话语,专业的话语。需要指出的是,在支持转基因作物的群体中,科学工作者比例甚大,而反对者常常因为知识壁垒被挡在了专业论证的门外。因此,从专业的角度出发,真理似乎掌握在少数科学工作者手中,而主流大众则成为反对科学的“愚众”。然而,转基因作物的研究或许是一个纯粹科学范围的问题,但转基因作物一旦产业化,成为进入千家万户的食品,那问题也就超出了科学的范畴,而成为一个社会性的议题。正是在这个前提下,大众有了介入讨论的正当性。而显而易见的是,大众的话语很难与科学话语进行对接。只是抛开阴谋论本身,公众之所以对转基因作物疑虑重重,却不仅仅是因为不懂科学,更是因为缺乏对*府-专家系统的信任。中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现状更是让人难以对转基因放心阻挡转基因食品的与其说是公众对于转基因食品的不信任,不如说是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不信任。再没有一个国家的消费者比起自嘲“吃遍元素周期表”的中国消费者更有理由对于食品安全管理抱有更多的怀疑。在“毒奶粉”“毒胶囊”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冲击之下,中国的食品监管部门公信力已是千疮百孔。61名院士在建议书中指责农业部无所作为,而实际情况是,农业部即使有所作为,即使在官方站大力推广,也收效甚微,甚至产生副作用。转基因食品这样的新生事物的推广需要权威的力量,而当下中国,恰恰缺少一种足够让人相信和依赖的“权威”来打消公众的疑虑。在一个公信缺失且监管不够的社会中,当*府、企业、专家站在一起时,人们非但不能诚心信服,反而容易陷入利益勾结的阴谋猜测中。谣言作用下,普通人对转基因更是疑虑重重关于转基因有种种谣言,如外国人不吃转基因、吃转基因食品会导致绝育致癌、孟山都是美国的秘密武器等等,虽然绝大多数都被辟过谣,但奈何不了谣言的更易传播。所谓的转基因“安全事件”也层出不穷,比如转基因饲料导致猪患胃炎几率增加事件、广西大学生精子活力下降事件、美国斑蝶事件、加拿大“超级杂草”事件、美国转基因玉米"MON863"事件等等。这些事件都曾轰动一时,但都由于研究方法科学性不够、研究论据不足被陆续证伪。表面上,转基因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但实际上,目前还没有出现一个有力的研究支撑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疑虑。推广转基因,科学、民意不可偏废一些公众已经对*府-专家的结论有了条件反射性的反对——这部分人几乎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他们听不见任何从*府和专家口中说出来的话。于是,转基因作物的推广问题成为了一个社会性的问题,那么解决社会信任也就成了超越科学论证本身更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公开讨论,弥补裂痕对于转基因这样一种新事物,民众心存疑虑是可以理解的。普通民众越是不理解,越是需要科学家们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而不应该抱着高高在上的姿态对民意不闻不问或者索性绕开民意。观照欧美诸国,在转基因食品的推广之路上,公开理性的科学讨论贯穿始终。让民众参与到转基因食品走向市场的每一步,不仅有利于实现决策的民主,也能够在这种民主的讨论中达成科学普及的目标。一边是专家学者大力推广,一边是普通民众强烈排斥,分裂的舆论背后是破裂的信任,是对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不信任,是对专家学者的“权威”不信任。在欧美的一些主流站上,有很多“挺转”派和“反转”派进行辩论的视频,但是很遗憾,在中国大陆至今未能建立起这样一个可供公共讨论的氛围。如果一方还是抱着“猪吃90天都没事,人也可以吃”的推广手段和心态,而另一方却总把耳朵堵上,不管说什么都不听,那么既无法建立起公共理性讨论的氛围,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和推广也起不到任何实质的作用——不管你是否希望它进入或者退出市场。建立能够让人信任的转基因食品管理和法律体系让公众接受转基因食品的首要前提就是建立一套全面有效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但遗憾的是,中国对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目前没有专门的立法,而多是以部门规章和行*法规的形式进行规定,这些法规往往具有临时性和应急性,缺少对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全面系统的规定。并且,这些法规的执行情况也不够理想。以《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为例,该条例明确规定 “所有的转基因农产品都要有明确的标志,违规的生产和经营者最多可被罚款20万元。”但根据媒体调查,除了转基因食用油的原料说明中会有“本品为加工原料为转基因大豆”,或“本品菜籽油加工原料为转基因菜籽”的小字之外,其它豆制品,例如豆瓣酱、豆腐等,对原料基因标注者甚少,而一些使用食用油的食品更不见任何原料基因的标志。此外,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主要由农业部负责,农业部颁布条例、办法等对转基因食品安全进行规定,并对新的转基因食品进行审批,但是卫生部、科技部以及国家环保局都介入了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出现了多头管理的问题,且各个部门的协调性不高,使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协调、全面有效的管理机制。 说服公众接受转基因食品,除了必要的科普外,更重要的是弥合*府-专家系统断裂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