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雪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松花江水污染公益诉讼案看我国国民的生态意识12346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癜风“平安医院”

从松花江水污染公益诉讼案看我国国民的生态意识


摘 要 松花江水污染公益诉讼案是因工厂污染物泄漏污染了松花江水源,影响了两岸居民和江中动物的生存,北大的六位师生由此提起的诉讼,由于没有法律依据,并没有立案,但是这样开创先河的行为还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思考,本文从这个案例出发,分析了我国国民的生态意识的不足、现状及其原因,国家引导对于国民生态意识的帮助等问题。


中国论文


关键词 国民生态意识 和谐共生 生态人类中心主义


作者简介:冉琳琳,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5)


一、生态意识的内涵和价值


(一)生态意识的形成


苏联著名学者B?基鲁索夫认为生态意识是正在形成的一种新的独立的意识形式,是根据社会和自然的具体可能性,最优的解决社会与自然关系的观点,理论和感情的总和。我国学者余谋昌在《生态意识及其主要特点》一文中阐述了他的观点,他认为生态意识的产生是因为两次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要求世人在观念上发生变化,并要求全球一致行动保护自然环境,从而形成了生态意识。他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发展变化的, 因而社会意识形式也是发展变化的。在当代,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屡屡出现,癌症村,雾霾,水体污染等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产和发展,人类在生态方面的关注度提升,生态意识得以形成。说到底,就是人类在经济,*治等诸多方面发展起来之后,发现生态问题成为了一块短板且日益威胁自身生存,为了自身的利益,人类必须与环境和谐共生才能长长久久生存下去,保持一种健康的生存状态。正是基于这种意识形态,现代社会逐渐形成一种把道德关怀和权利主义从人类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态人类中心主义。


(二)生态意识的内涵


生态意识是现代社会产生的一种新的意识形式,它不是抽象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主要包括生态科学意识,生态伦理意识,生态忧患意识,绿色消费意识,生活质量意识,人口资源意识,生态参与意识等方面。生态意识就是人要遵从于人和社会及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做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一种意识。


生态意识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追求和谐共生,众所周知,人类社会的发展态势是从最开始的原始社会的“天人合一”,到人类学会使用工具之后,发挥主观能动性,研究开发工具,改造自然,生活的更加舒适;在尝到改造自然的甜头后,人类开始疯狂的改造自然,掠夺资源,从四十年代初期的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再到二战后的日本水俣病,可以说经济的发展是伴随着人类的苦难和自然的破环。这个阶段是一个“天人分裂”的阶段,人类中心主义日益膨胀。直到了现代,种种灾难令人类开始发思,总结出了和谐共生的思想,这正是现代人类努力的目标。


(三)生态意识的价值


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是个体,社会,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于个体而言,具备生态意识,会更加关注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空气、水、食品等的安全,对于奢侈品等高消耗低能效的产品就会抗拒,这样对于自身的健康和发展有益,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经济的发展形成生态化才是可持续的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要做到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真正实现资源利用的可循环,再利用和减量化。这样一来,经济的发展不仅为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体的公民提供了优渥的生活条件,同时也提供了怡人的环境,可以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对于人类的发展来说,生态意识会使当代人在利用资源的时候顾及到后代子孙的利益,利用资源又为资源再生创造条件,实现代际正义;人类自小接受生态意识教育,践行生态保护的行为,有利于整个人类继续高居生物链顶端。个体、国家、社会的生态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循环发展,百无一害的事情。


二、从松花江水污染诉讼案看公众的生态意识


(一)对公民生态意识的思考


松花江水污染诉讼案中六位师生的行为可以说开了我国生态保护维权的一个先河,尤其对于像贺卫方这样的大家,他这样的行为在法律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开创我国环境诉讼案件的先河。这六位师生都身在北京,东北地区的松花江流域的污染其实与他们自身利益关系不大,可是他们从北京千里迢迢的赶过去,希望为松花江的环境污染治理贡献一份力,想为国家的生态保护制度和生态法律的完善出一份力。诚然,我国公民欠缺生态意识,没有维权观念,公民想不到可以在生态方面维权,公民维权所能依据的法律法规也很少。总的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公民生态环保知识缺乏。一项调查显示54.3%的公民不知道食用野生动物会造成环境破坏,9.58%的公民不认为浪费纸张会造成巨大的环境压力;第二,环保行动通常要晚于对于环保的重视度。一项关于“限塑令”的调查报告中显示,“限塑令”之后,公民对于“限塑令”的认知是正面的但是并不能杜绝使用。这就是说公民的认知力与行动力不在一个水平。第三,公民的环保意识欠缺必然造成了公民环保的欠缺,使之参与环保的行动力不足。


公民的生态意识的提升,有很多方法:学校的生态保护教育、社会舆论的宣传等,在我国,公民的素质参差不齐,各个地域、城区之间的生态资源差距很大的情况下,*府的引导和强制性*策是提升公民意识形态的有效做法。比如日本的“树木银行”,把施工现场的树木存入“树木银行”,待工期结束再一棵棵载回原处。如果我国*府也有这样的魄力,举全国之力来宣传和践行生态保护,就不会没效果。


(二)对人与自然和谐的思考


本案中六位师生把人作为原告的同时,也把鲟鳇鱼、松花江、太阳岛三个自然物当作原告,这就不仅仅是环境诉讼那样简单了,可以说这六位师生践行了人和自然界的万物是有平等的享受环境的权利。诚然,人类是高居生物链顶端的物种,但是请注意也只是物种,不是神灵,那也就是说人类这种物种和其他物种是一样的,区别只在于在整体食物链中他们的地位高一些,能力强一些。除了上文中提到的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问题,难道就没有其他问题吗?我们扪心自问,杀猪宰羊的时候你会觉得他有生存权利吗?看到海边大规模的海洋动物自杀后的尸体,你会觉得这真是场大灾难吗?答案十有八九是不会,这就是人类的生态意识,为了自身生存就去剥夺其他动物的生命,侵占其他动物的生存空间。是的,人是杂食性动物,人吃肉就和狼吃羊,羊吃草一样正常,怎么狼吃羊你不说,人吃肉就不行?我想有一个故事会给我们启发:牧羊人为了保护羊群不受狼的迫害,大规模的宰杀狼。结果是什么,狼群数量少了,羊群大量增加,羊吃草,把草原啃得千疮百孔,草原变荒漠。这个故事生动的说明生物之间为了生存所需的食物,宰杀其他生物,这无论是道德还是法律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要遵循生物链的规律和大自然的规律,保持数量和种群的相对存在,这样才能生生世世,循环往复。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生物链就是这个普遍联系的具体体现,一环断开其他环节就会发生变动,这种生物链的震荡会为还存在的物种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处理不当会带来灭顶之灾,一直流传的恐龙灭绝之说就是这个道理。 马克思、恩格斯就曾经提出过“人与自然”和谐的命题,当然,当时的环境问题并不像今天这样严重,他们是从实践的唯物主义分析出的这个命题。马克思还曾说:“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余谋昌理解这句话就是“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三位一体的道路,是人类走上未来的绿色道路。


我国一直是以马恩为导师的,走的也是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中国的生态理论其实并不欠缺,可是为什么国民的生态意识依然薄弱呢?生活中生态权利得不到保证,不知道维护;*府倡导的生态行为也不遵循。在本案中,原告的六位师生把三个自然物列为原告,法律上不承认,这让我想到了兰州水污染事件,受害人大部分是广大市民,去告,结果是没有资格,不能立案。


在我看来,会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有这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我国的理论是跟上了环境变化,具体的*策措施远远滞后了。第二,在现代社会,国民存在一种浮躁心态,钱是衡量一切成功的标准,有钱就有了一切。第三,地方官员的考核标准是地区经济的发展,是GDP。正是这三个方面的原因,往往造成一种环境的恶性循环,国家从上到下都只把注意力放在经济上,地方上开设企业,带活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就业率,税收,人均收入都会提高,官员的*绩自然也好了,简直是一个皆大欢喜的事情。这就不难理解,对一个地区造成重大污染的企业,为什么关不掉了。《焦点访谈》曾报道过,一个地区当地的造纸厂排放的污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流入居民活的饮用水的河流中,造成了当地的重大污染,居民生活也受到影响,可是被曝光了就停业,风声一过就继续开张,屡禁不止。


现在,国家对于生态环境重视了,民间组织也很多在宣传保护身边的动物朋友,保护环境。在地铁等公共场所出现很多保护大象,保护鲨鱼等等的宣传海报,很多明星不再代言假酒假药,开始代言保护濒危物种的公益广告。这是个可喜的现象,说明我国国民的生态意识开始觉醒,把其他物种也当作人类的同伴来看待。


三、对我国国民生态意识的思考


从北大六位师生对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的诉讼看,这是史无前例的,体现了国民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权利,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的觉醒,它为我国国民敲响了生态保护的警钟,这六位师生的影响力也使法学界对生态保护的法律进行了思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到了生态意识觉醒的时候,国民愿意接受生态知识的教育,生活中也在一点点向生态化靠拢,关注点转移到保护环境保护动物上,近几年慈善机构和环保组织的数量增加,很多人乐意去加入到保护生态的行动中,国家对于生态的宣传增加,这些都是好的现象。但同时国家在生态方面的*策措施、立法欠缺,让热爱生态保护的爱心人士往往没有维护权益的依据的现象依然存在。


总之,照这样发展下去我相信我们改善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天并不遥远。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生态意识及其主要特点.生态学杂志.1991(4).


[2]金鸽.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公民生态意识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洛阳、东营、上海三市为例.中共山西省直机关*校学报.2013.


[3]余谋昌.生态人类中心主义是当代环保运动的唯一旗帜吗.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9).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