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雪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雷公根一一天上雷公来播种泽妈妈美食食谱 [复制链接]

1#
你有没有试过小时候被同学起花名?我试过的。除了特殊的体形绝对能够引起命名者的兴趣以外(如肥仔、四眼之类),某些姓氏也是几乎必然要被安上特定别称的,比如你要是姓田,会有一半的机会被叫做“田鼠”、“田鸡”,要是姓朱,会有百分之七十的机会被叫做“猪八戒”。要是你姓雷呢?对不起,不会有人叫你雷锋,他们百分之九十会叫你做“雷公根”。雷公根是什么东东?这是我老家的叫法,广州人大多是叫它做“崩大碗”。这你就明白了吧,原来就是那种常拿来煲凉茶的野草。我上次去黄埔古港玩,和朋友在旁边的石基村集市闲走,就看到农妇们在地上摆卖着一把把的崩大碗。“崩大碗”这个名字很形象,因为它的叶子形状就是一个缺了小口的圆形,就像家家都有的不小心打破碗沿的大瓷碗。还记得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课文《打碗碗花》吗?作者说在她的故乡有一种“打碗碗花”,“谁摘它,它就叫谁打破饭碗”;不过在两广,关于崩大碗类似的说法倒是没有听说。在梅县,人们用了另一个比喻:“钱凿口”——这里的“钱”指的当然是铜钱。如果摘了它兜里的铜钱就要缺个口,人们一定避之唯恐不及,幸好事实并非如此,在南方人们还是很欢迎它的。可是,为什么要把它和雷公联系起来呢?《植物名实图考》里有一种叫“雷公凿”的植物,叶子的形状却是“状如水仙叶长而弱,出地平铺,不能挺立”,与崩大碗截然不同,然而两种草都以雷公命名。真令人想不通……且慢,让我来试着解释一下。古代人经常在一场雷雨之后发现地上出现石斧、石刀一类的物事,他们以为那是雷公行雨时大意遗下的,因此叫做雷公斧。其实那是石器时代的人们制造并使用的工具,雨水冲刷土壤,埋在地底的石器就露出来了。雷公根或许也是如此?像《广州植物志》说的那样,“喜生于低湿的阴地上”,一场雨过后就都长起来了,古人看到它,说不定会认为它是雷公撒播的种子呢。崩大碗在中国古代医书里的名字叫“积雪草”,早在《神农本草经》里就有关于它的记载。奇怪的是,根据《广州植物志》的说法,积雪草分布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这些地方都是不会下雪的(李时珍说它“生荆楚江淮闽浙间”,即使偶尔有雪亦不常见),那么“积雪”的名字又是从何说起呢?陶弘景说,“想此草以寒凉得名耳”。在药性上,积雪草正是“主大热”,什么发恶疮啊皮肤发黄啊身子发热啊,煲成汤水喝下去就好。因为对待这些病症它像冰冷的雪一样适用,所以就算它生活的地方和雪根本没关系,也叫成这个名字了。在其它地区,这个药性的意义尚且不是那么重要,但是在瘴疠之气比较盛的岭南,你就会知道崩大碗的好处了。暑热天时,烈日之下,偶尔会洒下几阵雨点,日头却不消退,乡下人称这个做“白撞雨”。被“白撞雨”淋过,胸口总是窒闷难受,口舌干燥,口水胶结,小便也少而黄,所谓“中暑气”,就是这个样子。这时候最有效的就是摘一大把崩大碗来煮水喝。以前广州长堤一带开有很多凉茶铺,崩大碗是必备品种之一。北宋的苏颂在《本草图经》里说,江浙人也喝积雪草茶,因为长得与薄荷相似,在那里积雪草被叫做“新罗薄荷”。这条记载令我有些疑惑:第一,“新罗薄荷”理应来自新罗,可新罗在现在的朝鲜半岛,早就离开亚热带的范围了,怎么会有积雪草?第二,薄荷的叶子形状是卵圆而稍尖,崩大碗差不多就是正圆形的,外形截然不同,两者怎么会相提并论呢?加上历来本草书对崩大碗那个显眼的“缺口”都矢口不提,即使在今天科学分类法也将崩大碗所在的属命名为积雪草属,我也不禁怀疑古代的积雪草和崩大碗不一定就能顺理成章地对应起来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